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以建设长三角人才强区为目标,聚焦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构建“需求靶向对接-平台能级跃升-生态协同赋能”的全链条校地合作模式,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需求靶向破题,构建精准引育体系。精准锁定新能源、新材料及半导体与电子信息等领域技术及人才堵点,面向长三角高校发布18项技术需求榜单、28个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吸引高层次人才入驻。分批次推进1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建立“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双聘制,20名专家教授驻企开展技术诊断,其中8人入选安徽省首批“科技副总”,助力企业解决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等关键技术问题37项。依托东南大学等6家“招才引智工作站”构建辐射长三角的引才网络,建立“企业需求库-高校课程包”动态匹配机制。
平台聚势赋能,打造协同创新矩阵。按照“一产业一研究院”布局,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共建5G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安徽大学建设滁州研究院,形成涵盖新材料、半导体等3大核心平台的创新矩阵。创新“逆向创新”路径,支持雄亚科技等企业在南京、上海建立15个研发飞地,带动本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5%。围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堵点,推动校地合作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已获批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孵化科技型企业3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7亿元。
生态协同发力,构筑产教融合高地。用好安徽省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做好高层次工程人才培育。创新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技能竞赛+技能研修班”组合培养,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400人,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至57%。推动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滁州技师学院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光伏储能技术等3个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企、毕业即上岗”。构建“人才服务云平台+线下驿站”双载体,集成政策申报、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28项服务。(戴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