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贵州再度以“清凉旅游”引爆市场。面对大客流带来的潮汐式交通压力,贵州交警推出“夏季护游”专项行动,以一套系统治理“加减法”,平衡着城市秩序与旅游温度——它减掉的是制度摩擦与出行梗阻,增加的是游客体验与情感认同。

夜幕下的甲秀楼,游客络绎不绝。(图/潘德玉)
从甲秀楼景区动态增派警力,到黔灵山公园周边有效车位扩容;从“空中+地面”立体监测与“远端+近端”科学协同分流疏导,到“首违免罚”的人性化执法;新增夜间限时停车路段,到深夜执勤延时……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升级,实则映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从管理本位转向用户本位,从刚性执法走向刚柔并济。它们不是临时应急的“应对之策”,而是源于系统设计、成于精准执行的“长久之计”。
更值得关注的是,治理精度与人文温度在这些实践中实现了有机统一。铜仁交警与气象跨部门数据共享预判天气引导分流;安顺交警“10分钟线上快处”高效处理事故;高速管理“一路多方”应急响应……这些创新机制不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在关键时刻传递出城市的温情。
当万峰林民警疾驰送药、遵义高速民警暖心转运滞留老人的画面经由游客手中的镜头传向全国,贵州警务已突破角色传统意义,成为“暖心贵州”的行动符号。点点细微之处,正是贵州“宠客”之心的生动展现。
让“荧光绿”成为多彩贵州一道暖心的风景线,这背后需要一整套以人为本、响应迅速、有韧性的城市治理体系。以“旅游警务”为代表的城市治理“绣花功夫”,绣出的不仅是交通顺畅、景区安全,也绣出了贵州旅游的优质生态与暖心口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晓蓉
编辑 喻辉
二审 赵昆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