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蛋糕”再分配,多家学术期刊相继“官宣”入选CSSCI来源期刊

时间:2025-08-19 07:01:00

8月上旬,多家学术期刊相继“官宣”入选“CSSCI(2025-2026)来源期刊”,这一科研“风向标”牵动着不少科研人员的神经。与往年相比,本轮评级调整幅度之大,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历年之最”,折射出学术评价体系在发展中的新探索。

C刊目录调整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有多种期刊评价体系,较为知名的有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在业内分别被称为C刊、北核和社科院核心。其中,C刊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是国内学术认可度最高的目录之一。

本轮C刊评选中,引人注目的是C刊(含扩展版)收录范围的变化:包括《当代外语研究》《中国应用法学》《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在内的数十家期刊,均“官宣”实现评级“跃升”。

整体而言,C刊目录似乎呈现扩大趋势。近年来,主导C刊评选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不再统一公开完整目录,而是向入选刊物发放“收录证书”。目前,本轮入选刊物数量仍无明确官方数据。

目录调整背后,隐藏着学术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方式的微妙变化。有观点认为,新一轮目录变化表明学术评价体系切合研究者现实需求,尤其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和地方高校的发展。

“再造”学术生态

对于新晋C刊而言,这意味着其既有的办刊模式和学术水准获得了更高层次的认可,也自然会促使科研工作者自觉向期刊需求看齐。

在科研人员层面,学术人才培养要求正在改变:部分高校已取消博士学位申请中对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此举一方面意在摒弃“论文决定论”,另一方面也承认青年科研人员在高质量期刊发表上的现实难度。

对于高校而言,高水平期刊不仅关系个别教师的学术晋升,更影响学校在学科评估、科研项目立项等系统性资源上的获得。高水平期刊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高校的科研布局与学科建设逻辑。

从国际影响力的角度看,C刊的高门槛曾让部分国内学者将目光投向国外的SSCI期刊。多位受访者表示,如果国内评价体系能够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拓宽发表渠道,有望吸纳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回流。

新的资源集中趋势或已显现:学术竞争正从争夺C刊版面转向争夺“顶刊中的顶刊”。记者观察发现,不少高校的科研细则在既有评级基础上再作细分,形成更为复杂的体系:C刊之中划出B刊,B刊之上仍有“顶尖”期刊。

把“数量”转化为学术质量提升

随着更多新晋期刊进入公众视野,如何把“数量”转化为真正的学术质量提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高校教师杨杰认为,仅靠期刊评价体系的调整远远不够,“还需持续优化专业审稿人制度,缩短审稿周期,完善发表环节,只有这样期刊体系的调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从制度建设看,学界正不断强化自我约束。2022年2月,211家中国科协全国学会联名发布学术出版道德公约,从科研活动、出版流程、同行评审到成果公开等多个环节,倡导全链条规范建设,强调恪守出版伦理、自觉抵制人情稿与造假行为、维护学术署名诚信、坚守匿名公正评审制度,并明确要求公开更正机制与撤稿处理机制同步落实。

一高校法学博士后支磊认为,期刊评价体系的调整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完善多种人才评价机制。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开始实施代表作评价,并已应用于职称评审、教师招聘,目前正在绩效考核和岗位评聘中推行。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能让创新被真正看见的环境。”杨杰说。

(应受访者要求,杨杰、支磊为化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杨成 王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