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联动·乡村“变形”记|萤火微光 愿为其芒——驻村干部唐元熙人物素描(一)

时间:2025-08-29 19:31:00

2025年5月,正安县小雅镇黄渡村驻村第一书记唐元熙向组织递交了留任申请。

这已是他第二次申请留任。

“为什么两次申请留任?”

“因为这片土地有太多割舍不下的人和事。”

唐元熙心里,最放心不下的,是叫他“小唐爸爸”的孩子们。

缘起

故事得从2023年5月说起。

“我是在父亲的葬礼上见到了他,那时候,我的印象里,只是个关心我们家的唐书记。”大哥杨猜对唐元熙的第一印象,停留在2023年5月。

唐元熙和杨猜家却是2021年5月开始结缘,单亲父亲带着年迈的母亲,还有三个孩子一起生活,还有一个生病的小女儿。唐元熙驻村之初,便常常上门了解诉求,看自己能帮到些什么。

只不过,那时候,杨猜、杨顺兄弟俩都在外面读书,他们只听闻有这么一个关心他们家情况的人而已,真正深入接触,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唐元熙的再次上门。

唐元熙上门时,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哥哥杨猜对唐元熙客套之余,捎带些敷衍:“以为是村干部常规的走访而已,并不会对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出于客套,接待了他。”

家徒四壁的家,因无人收拾而乱糟糟的,兄弟俩只有一床薄被度过四季。生活不能自理的妹妹在兄弟俩读书期间,无人照顾......看着这一幕幕的唐元熙,不仅自掏腰包为家里添置日用品和衣物,还对杨猜说了句:“孩子,有需要你就打电话给我,我会尽力帮助你的。”

对于唐元熙的承诺,当家的大哥杨猜有些将信将疑。直到唐元熙将生病的妹妹送去医院治疗。

“唐叔叔,刚刚邻居打电话来说,我妹妹前两天又晕倒在家门口了,我们这周要复习,您能不能抽空帮我去家里面看看。”2024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唐元熙接到了杨猜的电话,电话那头的杨猜焦急万分。

接到电话的唐元熙安抚完杨猜后,远在遵义的他立马和村干部孙学对接,村干部立即前往杨猜家查看了解情况,唐元熙也立即从遵义驱车急忙赶回村里。

回到村里已是晚上,唐元熙马上找到孙学,了解妹妹的情况。

“妹妹应该是犯病了。因为外婆在老家,周一到周五,哥哥杨猜和杨顺都不在家,生活不能自理的妹妹,吃饭都成了问题,常常披头散发的在自家院坝闲逛。”孙学将看到的情况跟唐元熙托盘而出。

原来,出于对唐元熙的不太信任,此前,兄弟俩并未寻求唐元熙帮助,而是想办法把妹妹寄托于外婆家中或关在家中,以防出意外。

“不能让妹妹这样继续生活,没人看管和照料,太不安全了。”

唐元熙和村两委干部商量,积极和小雅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李健沟通。最后,因为杨某美情况特殊,可以先将妹妹送到镇里的敬老院,里面有工作人员可以照顾饮食起居。

考虑到星期天杨顺在家照顾妹妹,唐元熙沟通完后天色已晚,在电话里面嘱咐了杨顺后。次日清晨,唐元熙和村干部驱车前往杨顺家中。

看到在院坝痴痴站立、蓬头垢面的妹妹杨某美,唐元熙和随行人员心里很不是滋味。

“嬢嬢,我们想把杨猜妹妹送到小雅镇敬老院去,在家里面没人照料,您看可以吗?”

唐元熙在征求了外婆王光维的同意后,赶紧和郑飞一起把妹妹送到镇敬老院去。

细心的唐元熙还为妹妹采购了生活用品和衣物。

但是,第二天,唐元熙就接到了小雅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李健的电话:“妹妹的情况太特殊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敬老院多是老人居住,她的情况最好是协调更专业的医疗机构更合适。”

“那需要找哪个部门呢?”

“我去对接一下残联,看能不能去残联的定点医院——正安馨安好医院接受专业的救治。你把妹妹的材料全部整理好了给我。”热心的李健,积极协调县残联,争取到了免费救治的名额。

由于妹妹情况特殊,次日,在征求了杨某美监护人王光维的同意后,李健主任便在唐元熙书记的委托下,联系120救护车将妹妹杨某美安全送到了正安馨安好医院救助至今。

唐元熙也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杨猜及其外婆。

“太好了,终于不用担心妹妹没人管了。”把妹妹送去专业医院后,杨猜由衷地向唐元熙表达了感激。

“我们一把年纪了,都不了解政策,幸好唐书记帮我们跑上跑下的,让我外孙女有了好的治疗。真的太感谢他了,他就是我们家的恩人。”年逾70岁的外婆王光维,一边含着眼泪,一边不住地表达着感恩。

时隔一年多时间,唐元熙向记者展示了妹妹杨某美就医前后的对比照。

一张木讷、披头散发无法辨认脸面,一张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判若两人。

“妹妹到我们医院来之前,生活不能自理,话都不会说。经过我们专业的诊疗后,妹妹现在能简单的回答了,一些简单的事也能自己做了,变化还是很大的。”正安馨安好医院院长陶立猛告诉记者。

“家长”

瘦弱肩膀撑起一个家庭的杨猜,看到唐元熙为家人跑上跑下,心里升起一股暖流,也至此对唐元熙多了一分依赖。

“老师说,需要留一个家长的联系方式,可以留你的吗,唐叔叔。”杨猜试探地问。

“当然可以。”

当上“家长”的唐元熙,常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况。

“唐元熙是算是家长里面问得比较多的了,一会儿询问杨猜在学校乖不乖,一会儿又是问学习情况,算是比较称职的‘家长’了。”杨猜高中老师唐应进告诉记者。

心思细腻的他,常去孩子就读学校送生活用品,每一次都要当着其他同学和老师的面,“不能让孩子有心理落差感,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也值得被爱、被关心。”

“每一次看着他送我们到学校的背影,看着他细心地为我们准备住校生活用品的时候,打心底感动,觉得,为人父母,也不过如此了。”杨猜忆到这里,眼眶有些湿润。

从高中老师唐应进口中得知杨猜因为学费的问题想退学,唐元熙赶紧找到杨猜,在得知杨猜不想麻烦别人,想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撑起这个家的时候,唐元熙又心疼、又着急。

“学习才是你这个年龄该做的,你只有多学点知识,今后的路才会好走一些。钱的事,我来想办法!”唐元熙温柔地劝导杨猜。

杨猜怔怔地看着唐元熙,内心情绪波动:“突然感觉有了依靠。”

认真学习的杨猜也不负众望,虽然功课落下不少,2025年还是考上了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爸爸”

收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天,杨猜迫不及待想和心中的爸爸分享喜悦。

“爸爸,我收到录取通知了!我考上了!”

这一声“爸爸”让唐元熙顿时有点手足无措。听着电话那头的声音,唐元熙眼眶湿润了,哽咽地应了声“哎!恭喜恭喜,为你感到高兴。”

“爸爸”,是少年积蓄已久的情感宣泄,对于唐元熙来说,开心之余,迎接的是更重的责任。

“应了这一声爸爸,那便是一辈子的羁绊,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唐元熙告诉记者。

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唐元熙知道自己的力量是薄弱的,他积极替杨猜争取各项助学补助,还多方联络爱心企业,为杨猜的大学之路募集启动资金。

“要让孩子安心学习,没有负担。”唐元熙说。

除了哥哥杨猜,唐元熙也十分关心弟弟杨顺。

有些内向的杨顺和哥哥不一样,他对唐元熙一开始并没有好感。

一个“陌生人”来家里面,还是驻村的,过两年可能就走了,又不可能待一辈子,他一走,兄弟俩的生活又会回到原样,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抱希望。

“是他(唐元熙)第一次带我去了遵义市区,原来市里那么大,跟电视里面的一样好看。我还去逛了大超市,好大、东西好多。”提起对唐元熙印象深刻的事,不善言辞的杨顺悄悄告诉记者。

“他还帮我找了学校,还有爱心资金,可以到学校后学习一技之长。我还记得他送我去学校的时候反复叮嘱我的那句话,好好读书,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提起唐元熙,杨顺的话多了起来。

其实,腼腆的杨顺内心深处是喜欢唐元熙的,不过是担心唐元熙会离开,所以,不断克制着自己的感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唐元熙的多次申请留任,还为兄弟俩谋划着未来,甚至把杨顺从歧途的边缘拉回来,杨顺开始对重新认识眼前的“陌生人”有了好感。

原来,说要帮助他们的话,不只是说说而已;原来,真的有人可以为他们的未来谋划;原来,亲人不必有血缘关系......

8月7日晚上,到家看望兄弟俩的唐元熙,进门就听见杨顺低声轻唤的“爸爸,喝水!”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成为这个不善言辞的少年,自认为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也是送给唐元熙一份珍藏心底许久的礼物。

“无问西东”

唐元熙有些错愕,也忍不住湿了眼眶。因为,他为兄妹3人的付出,鲜被人所理解。

“作秀吧!”

“哪有人真心帮!”

“驻村干部就是来‘镀金’的,过两年就走了。”

“他一定是有所求。”

“......”

一直以来,负面的声音围绕在唐元熙耳畔,就连身边的朋友都不理解:“你自己都没孩子,你知道怎么当好一个父亲吗?”

听到各种各样质疑的声音,唐元熙也问过自己,“能不能做好?能做多久?”

“我不敢确保我能做得很好,但是,我一定会尽全力做到最后。我不图什么,就想做到无愧于心,看着他们慢慢地好起来就很好。”有些黝黑的唐元熙笑着告诉记者,眼神异常坚定。

或许,没当过父亲的唐元熙没有“经验”可言,但是,就像村里干部说的那样,他已经很尽力了。

唐元熙会带着兄弟俩打扫家里面,告诉兄弟俩:“人可以穷,但是,家不能脏!做人也要如此,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假期,他会带着兄弟俩一起去基地摘辣椒,告诉他们,可以靠自己双手挣钱,不丢人。

假期,唐元熙会带着兄弟俩去见大山外的世界,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困难只是一时的,生活会越过越好,大家一起努力。

......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唐元熙用这句话作了回答。

“你这么付出,求什么回报呢?”

“我还真有所求哩,我只求孩子们的未来都好好的,这样我的付出就没有白费了,哈哈。”有些幽默的唐元熙笑着答道。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唐元熙的所作所为,村里的人都看在眼里。

“黄渡村不欢迎不干事的干部!像唐元熙这样,肯干事还待着不愿意走,老百姓一看到就笑着打招呼的干部,我们欢迎!”黄渡村党支部书记罗盛国说。

“这个家要是没有唐书记,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光景。遇上这样的驻村干部是我们的福气。”杨猜的外婆王光维说。

“我家孩子可喜欢唐书记了,也愿意听他的话哩!他说话比我们说好使。”黄渡村村民罗茂碧。

“......”

唐元熙驻村第一天在日记本上写下这么一段话:“乡村振兴路漫漫,我把自己当作一粒花的种子,希望在那里长大、发芽,或许将开得很短暂,但一定要开得很绚烂,留住一种情怀,无愧于心就好。”

4年时间过去,唐元熙的所作所为似“萤火微光”,在黄渡村的大山里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唐元熙已再次申请留任,因为在这里有他种下的那颗种子,有他留下的那份情怀和放心不下的人和事。


正安融媒中心记者:杨媛媛 骆乐 王颖

编辑:何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