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市海心沙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林海金 摄

大岭山森林公园水天一色。
叶瑞和 摄

东莞黄金海岸生态向好。
滨海湾宣供图
天蓝、地绿、水清,制造之城东莞正徐徐展开一幅美好生态画卷。2500多平方千米的莞邑大地上,千万人口安居乐业,山、海、林、田、河、草相伴而生。
“高颜值”生态面貌背后,是东莞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2024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率近九成,达到新标准实施以来最高水平;9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创历史最佳;城市“气质”跻身全国重点城市前20强······
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东莞以一套生态治理组合拳,响应主题“美丽中国我先行”,书写绿美生态建设的“东莞答卷”。通过铁腕治污守护蓝天绿水、严格监测保障“数据防线”、柔性执法让生态惠企惠民,多措并举,以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长新。
撰文:张帆 林海金 章倩倩
通讯员 万江宣
统筹:章倩倩
水清岸美 化“黑水河”为“龙舟水”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龙舟成为东莞“顶流”,龙舟赛接连在各镇街上演。龙舟,既载满了东莞人的思乡之情,也是东莞的文化图腾。锣鼓喧天、千帆竞渡的赛龙舟“名场面”,不仅是一年一度的文体盛会,更是一幅天蓝水清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随着东莞水污染治理的用心与决心,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上,赛龙夺锦的热闹场面接连“回归”。
在万江,5月27日举办的“东莞龙舟第一景”万江龙舟趁景活动吸引26个社区26支龙舟队伍畅游东江,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一睹游龙趁景盛况。万江街道河涌众多,水域辽阔,龙舟文化底蕴深厚。和如今龙舟遨游清澈湖面的情景不同,十多年前,万江的河涌是另一番景象。那个时候,万江街道集聚了多家造纸、毛织洗水等重污染工业企业,污水直排入河。
年过六旬的拔蛟窝龙舟队老队长陈伯回忆:“那时候扒龙船,桨一搅动,水面浮起一层油污,连龙舟木、桨木都特别容易腐烂。扒完船上岸立刻要冲下身、冲下脚,不然会烂脚。”这种环境不仅威胁着龙舟文化的传承,更让居民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转机始于2018年,万江街道全力开展碧水攻坚战,通过重污染河涌综合整治、内河涌截污清淤、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等举措,辖区内近九成内河涌水质达到Ⅴ类以上标准。曾经人们避而远之的“臭水河”恢复清澈,岸边40公里的亲水碧道串联起龙舟竞渡公园、龙湾湿地公园等景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水质改善后,龙舟队员的训练环境焕然一新。“现在‘扒龙船’可以说不用顾忌河水溅湿身,一边‘扒’一边看两岸白鹭翻飞,岸边还有蟛蜞,享受着江面清风,连呼吸都畅快!”年轻队员纷纷感慨道。
除万江外,相似的故事也在麻涌上演。多年前,麻涌华阳湖是一个让东莞头疼的“臭泥塘”,周围分布着散乱的禽畜养殖场,污水从工厂排到水域。
为了解决这个“心腹大患”,麻涌镇关停158家污染企业,腾出用地近2000亩;清拆非法畜禽养殖场223个共16.5万平方米;狠抓华阳湖周边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年均污水处理超过790万吨;发动全民参与推动提高物种多样性,2014年开始,麻涌每年开展大型增殖放流活动,科学投放水生生物及鸟类动物8000多万尾。
这场关于环境综合整治的实验,在华阳湖取得了亮眼的成绩。2023年,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年后,“龙腾湾区·潮游东莞”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走进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这是当年“龙舟月”的年度收官大戏。
数据显示,东莞全市有大小河涌600多条,小微水体900多条。通过刀刃向内的“治水革命”,东莞化“黑水河”为“龙舟水”,推动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守卫蓝天 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
在麻涌的机动车检测线,醒目的红色采样管线全程暴露在摄像头下;中堂的工地上,贴有环保标识码的挖掘机排放数据可追溯,这是东莞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的缩影。
移动源是移动式空气污染源的简称,通常包括各种机动车船。近年来,东莞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2021年9月以来,东莞162家机动车检测机构完成明管明线改造,600多条检测线设备实施封签绑定,53572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绑定环保号码。
在东莞市新展机动车检测公司,检测员将红色采样管插入汽车排气管,管线直连分析仪,全程处于高清摄像头监控之下。过去,检测线存在“猫腻”:埋暗管偷接合格气体或加装作弊插件修改数据。为根治此弊,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下称“市生态局”)推动全市162家机构实施“明管明线”改造——隐蔽暗线被醒目的彩色明管替代,全程摄像监控,可疑操作会被远程值守系统抓拍。
同时,市生态局对全市600多条检测线的所有设备实施封签绑定。“每台设备的初次封签均由执法人员现场完成并拍照存档。”执法人员介绍。封签一旦破坏,必须报备审核才能拆除维修,且维修过程需全程录像并与存档照片比对,严防作弊。
“办法虽简单,却很有效。”新展检测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暗线藏猫腻,现在全程透明,‘动手脚’已不可能。整套改造花费不到5000元,负担不大。”
“蓝天保卫战”并未止步于机动车检测,东莞的治理触角早已延伸到非道路移动机械领域。在东莞建筑工地,每台机械都贴有环保登记号码。“无码禁入、超标撤场,没人敢用冒黑烟的设备。”工地负责人说。
为解决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问题,东莞开发了联网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登记管理系统”及微信小程序,实现“入场前报备、使用中监督抽测、超标后处罚撤场”的闭环管理。自2019年编码登记以来,系统已登记机械53572台。执法人员现场扫码即可快速调取机械登记信息、排放阶段、使用地点、检测结果及油品情况等“环保健康档案”。
现场,执法人员用手持烟度仪检测挖掘机尾气。检测后,执法人员展示系统界面,检测结果达标,与备案信息一致。这类便携检测设备已成为全市34个镇街执法人员的标配。
明管明线封住“作弊后门”,非道路机械管住“污染源头”,东莞建立起“源头赋码、过程监控、终端执法”的移动源治理体系,守护一片蓝天。
“三全”模式 破解固废治理难题
东莞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下称“海心沙基地”),年处理固废超200万吨,将99%污染物资源化处理;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明门”)车间,2024年通过循环利用6308吨废料,较2018年降低单台产品固废量42.2%。
从处置终端“点废成金”到生产源头“颗粒归仓”,东莞以“产废企业全量纳管、固废流转全程智控、处废能力全链提升”的“三全”治理模式,破解制造业大市的固废治理难题。
海心沙基地内,工业危废经配伍焚烧,蒸汽发电、余热外供;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后100%回用;餐厨垃圾油脂提炼生物柴油,废渣重回焚烧炉……形成“收集—分类—处理—再生”的资源闭环。
“传统焚烧厂是‘单兵作战’,我们是打造‘循环生态圈’。”东实环境总经理原晓华强调工艺耦合与资源整合。该模式映射东莞生态治理的市场化创新:由市属国企投资建成国家级基地,同时政府积极引导民企参与循环经济,推动形成“能力富余、适度竞争”的良性市场。
相较2021年,东莞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焚烧处置能力增加290%,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增55.5%,危险废物经营规模增28.8%。
在明门注塑车间,不良品和边角料经破碎重制成零部件。“环保不是成本,而是我们的竞争力。”明门副总经理江奇莹算着“绿色账单”。据悉,仅2024年明门就通过6308吨注塑边角料的循环利用节约了18.53%的原料成本;更通过推行“单台产品固废考核”机制,使2024年危废产生密集度较2018年降42.2%,斩获三项国家级绿色认证。
这种绿色基因的形成,得益于东莞为引导企业源头减废所构建的立体化政策体系:累计投入超3300万元绿色制造资金,累计创建4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等。2024年,全市每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一般工业固废量降至0.115吨,危废利用处置率达99.99%,提前完成省定目标。
“执法监督正转向信息化平台支撑。”市生态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在省内率先实现产废企业全量纳管、固废流转全程智控,打造“全程追溯+智慧预警”的闭环监管体系。
通过比对多方数据,东莞建立了7万家产废企业清单,实现全域产废企业全量纳管,并首创一般工业固废规范化评估机制;东莞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综合管理平台可自动识别异常并预警,依托物联网设备实现固废出入库影像记录、电子联单全程追踪等功能。平台运行以来,超3.6万家企业使用,出入库固废超216.5万吨,运行电子联单8.6万条。
专项整治 守护生态“数据防线”
环境监测机构是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一环,它们下接企业提供环境检测服务,上接政府为生态决策提供源头数据。因此,监测机构提供的数据真伪,直接关系生态治理的首道“防线”。
近年来,东莞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整治工作,2021年以来,共计检查检测机构179家次,出动执法人员、监测专家1253人次,依法查处或移送市场监管部门监测违法案件27宗。通过传统监管与创新手段相结合,东莞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
没有监测就出具了数据?去年7月,市生态局厚街分局在某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委托开展自主验收监测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通过伪造监测时间,在未开展采样、分析的情况下直接出具了监测数据。
伪造现场、凭空编造、偷工减料是不法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的惯用伎俩,在这个案例中,执法人员通过直接调取厂区入口和污水处理机房外监控视频,发现违法踪迹。
市生态局监测与辐射管理科副科长陈涛告诉记者:“监测数据造假行为有其隐蔽性和瞬时性,发现伪造痕迹存在一定难度。”目前,针对第三方机构开展的监测一般采取事后监管,存在报告数量庞大,监测各环节流程复杂,造假痕迹隐蔽性强等问题。此外,监测数据质量监管专业技术性强,依赖监测专家水平,对执法监管力量要求高。
对此,市生态局在坚持传统监管不放松的同时,将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整治工作融入一线执法人员日常排污企业执法检查中。直接溯源难度大,执法人员巧妙利用“监测报告”这一突破口,通过调取监控视频、核实出入登记、采样现场有无采样口或采样平台、采样当天有无实际工况等方式,重点核实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监测、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等报告现场采样时间逻辑的合理性。
陈涛说:“这样的监管方式对监测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低,可操作性强,能够突破地域监管限制,充分调动起基层执法力量参与共管。”去年3月,市生态局南城分局在辖区内某检测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时,通过查阅该公司监测报告以及原始采样记录,最终发现监测频次不达标、采集样本不全面、监测方法存在漏洞等问题。
目前,东莞本地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达30余家,市内还有众多广州、深圳、惠州等外市的监测机构开展检测业务。除了调动起基层监管力量,东莞还主动健全协作,联动大湾区都市的生态共治力量。2021年,市生态局联合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共同制定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合作备忘录。2024年联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行动,守卫湾区生态的共同“数据防线”。
柔性执法 讲“力度”有“温度”
企业环境违法后,公开作出道歉承诺,并参加生态环境领域的志愿服务,将减少一半罚款——这是东莞去年8月,新修订的《东莞市环境违法行为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工作指引》中的有关规定。
罚款不是目的,以罚促改才是初衷。近年来,东莞通过构建“3+6+3”包容审慎执法体系,以事前“送服务”、事中“慎处罚”、事后“强监督”,既守住生态红线,又为企业纾困解难,让生态执法讲“力度”有“温度”。
去年8月,东莞某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被查处“未按规定使用有机废气污染防治设施”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和《广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市生态局拟对该公司处以7万元罚款。
当月1日,修订后的《东莞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工作指引》(下称“工作指引”)印发实施,当事人收到《行政处罚告知书》后,根据工作指引,参加东莞市大气环保体验馆环保志愿服务队发布的志愿服务活动,于8月18日完成了超过6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在市生态局官方网站公开道歉。
这是新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制度实施后,首宗通过“公开道歉+志愿服务”减免50%行政处罚的案件。相比于2022年4月6日印发实施的“旧《指引》”,“新《指引》”将东莞包容审慎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
新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制度主要有三个方面变化,一是加大从轻处罚力度,处罚标准从“30%—50%”的分行业分区域降低处罚,改为全市统一按拟罚款金额的50%降低处罚,但降低后的金额不低于法定最低处罚金额。二是首创官网发布道歉承诺信息与参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三是新增延期申请等内容。
据悉,在提出道歉承诺申请的企业中,及时整改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在进一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的同时,充分发挥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
近年来,市生态局坚持柔性执法为企业纾困解难,2023年以来,东莞市生态违法案件数及罚款额同比大幅下降。既严惩恶意违法,又以柔性措施助企纾困,彰显“执法为民”的治理智慧,东莞不断推动“生态颜值”与“经济产值”协同提升,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的“东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