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家的团圆 两座城的相拥
“国家的孩子”赵俊华跨越千里认亲

几位“国家的孩子”为赵俊华送祝福,共同分享她的喜悦。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当一曲悠长的《鸿雁》唱起,“国家的孩子”赵俊华已收拾好行囊,带着内蒙古特产,带着家乡的厚爱,带着亲人朋友的祝福,5月20日,从包头启程,跨越山海,奔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与失散半个多世纪的亲人相认。这场承载着时代记忆与血脉深情的团圆之旅,将由包头市融媒体中心、高邮市融媒体中心、包钢集团新闻中心联合开展全媒体直播,共同见证这场跨越千里的温暖重逢。
1959年,赵俊华从江南水乡来到广袤草原,成为被包钢职工赵景山夫妇收养的“国家的孩子”。几十年间,养父母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她度过了幸福时光。随着养父母相继离世,寻根问祖的愿望在赵俊华心中愈发强烈。今年,通过技术比对,她成功找到高邮的亲人。
打开赵俊华的行囊,装满了风干牛肉、马奶酒等内蒙古特产。“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团圆,更是两个家、两座城的深情相拥。”赵俊华的女儿于静将全程陪伴母亲,“妈妈等这一刻等了66年,我很荣幸能陪她完成这个心愿。”弟弟赵振武也难掩激动:“这不仅是姐姐的团圆,更是我们全家的喜事。”
同样渴望找到亲人的几个“国家的孩子”一同为赵俊华送行。“希望赵姐代表我们向亲人发出邀请,让南方的家人来养育我们长大的地方看一看。”“国家的孩子”李焱飙激动地说。
此次跨越千里的寻亲之旅,凝聚着多方力量的温情托举。包钢(集团)公司作为赵俊华的“娘家人”,不仅承载着“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光荣历史,更传承着守望相助的精神品格。在千里之外的高邮市,当地政府和亲人早已翘首以盼。认亲仪式现场将融入两地文化元素,让这场跨越时空的团聚更具温情与仪式感。
为全方位呈现这场意义非凡的团圆,两地三方组建专业报道团队,从启程送别到认亲现场进行全程记录。直播过程中,还将穿插“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背景解读,邀请亲历者讲述当年故事,展现这段民族团结佳话的时代意义。
5月22日,观众可通过三地媒体官方平台及主流网络直播渠道,共同见证这场镌刻在共和国年轮上的团圆。当“国家的孩子”终于踏上故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家庭的团圆,更是跨越时空的温暖回响。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