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遵义市绥阳县洋川街道诗乡门社区青山辣椒种植基地里,连片的“遵椒222”长势正旺,红绿相间的果实缀满枝头。30多位村民穿梭在田垄间忙着采收,背篓里盛满的鲜红辣椒,映照着丰收的喜悦。2022年,在绥阳县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下,当地辣椒种植大户周颜将原本种植绥阳子弹头的800亩土地,全部改种为“遵椒222”。

绥阳县洋川街道诗乡门社区青山辣椒种植基地航拍(绥阳融媒 李前勇 摄)
“以前种绥阳子弹头,亩产干椒350斤;改种‘遵椒222’,亩产干椒能达550斤左右。今年我的320亩核心种植区预计产鲜椒400吨,按当前市场价2元一斤,毛收入可达200万元。”周颜的账本里,藏着看得见的变化。
让周颜欣喜的是,“遵椒222”不仅产量高,其果型匀称、色泽亮丽、辣香浓郁,深受加工企业和市场的青睐。每年辣椒采收季,客商都会主动上门收购,彻底解决了销路问题。去年,这一品种就为他增收了40多万元。
“好椒不怕红,好种不愁卖”。周颜告诉记者,“遵椒222”深受农户们的喜欢。今年青山组的“遵椒222”种植面积已扩展到1600亩,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

市农科院辣椒研究所任朝辉(中)、绥阳县农技推广员曾令明(左)和绥阳县辣椒户周颜交流(向维忠 摄)
就在记者采访当日,绥阳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周颜的种植基地里开展测产。据了解,“遵椒222”是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辣椒研究所通过绥阳本地子弹头杂交改良培育出的一个地方优势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
绥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曾令明介绍道,绥阳子弹头亩产鲜椒约1400斤,“遵椒222”亩产鲜椒能达3000斤左右,产量翻了一倍。目前,全县29.17万亩辣椒种植面积中,“遵椒222”就有3万亩,而像周颜这样因辣椒品种改良受益的农户不在少数,有1万多农户享受到了“遵椒222”带来的红利。
一粒良种,十年功成。这份丰收的喜悦,源自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久久为功。在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辣椒研究所,科研人员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辣椒育种。为实现种质资源优良性状聚合,他们要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间往返无数次,从成千上万份材料中筛选、杂交,再到一代代选育、观察、鉴定,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严谨与执着。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辣椒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廖卫琴对遵义朝天椒不育系进行杂交授粉(向维忠 摄)
“培育‘遵椒222’,我们团队就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辣椒研究所负责人、高级农艺师任朝辉说,为缩短育种周期,团队每年要奔赴海南开展南繁工作,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
走进位于汇川区团泽镇的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任朝辉和团队的科研人员正观察记录着遵义朝天椒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抗性等数据,并对遵义朝天椒不育系进行杂交授粉。植株上系着的红、白、紫等各色毛线,如同给每个杂交组合挂上了“身份证”。一年中,他们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扎根在田间地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只为培育出更优质的辣椒新品种。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辣椒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廖卫琴告诉记者,每一个植株上要搭配一两个组合,所以采用了不同颜色的毛线将授粉的组合进行区分,以便在采收的时候准确收集数据。而这样的每一个组合,都要种植观察三年左右的时间,待表现稳定后才会送去检测、登记。

助理农艺师唐鹏正在观察辣椒疫病的病原菌(向维忠 摄)
培育优质辣椒品种,要在千万颗种子中寻找“最优解”。实验室里的微观世界,就好似为田间育种装上了“导航系统”。在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生物技术实验室里,助理农艺师唐鹏正专注观察辣椒疫病的病原菌。
“通过筛选高抗病害的核心种质,开发分子标记,能为大田育种提供精准参考,大幅缩短育种年限。”唐鹏解释道,这种“实验室+田间”的联动模式,破解了传统田间鉴定受天气影响大、抗病性难显现的难题,让良种选育更科学高效。
截至目前,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辣椒研究所已收集国内外辣椒种质资源5000余份,成功培育“遵辣”“遵椒”“骄阳”等30多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突破300万亩,其中6个品种成为贵州省农业主导品种,多次在国际辣椒博览会上获奖。这些优质的种子,在遵义市辣椒换种工程中深受椒农们的喜爱。

“遵椒222”果型匀称、色泽亮丽、辣香浓郁(向维忠 摄)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田间地头的火红,科技赋能下的遵义辣椒产业,正以蓬勃之势铺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任朝辉表示,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辣椒研究所将立足于遵义朝天椒“香辣协调、品味温醇”的特有品质,持续推进辣椒新品种选育,让这片红土地成为全国辣椒品种选育高地。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李燕 向维忠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李俊 欧阳博婧 肖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