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龙头生态治理初见成效。

窦大夫祠

土堂怪柏

净因寺基础设施建设

土堂村新貌

福喜稻田农耕园

土堂停车场及护坡工程

建设中的幸福桥

鱼鳞坝

清淤疏浚、堤岸治理。

识别二维码 观看短视频
汾水蜿蜒,如一条碧色丝绦轻抚太原城垣。“老龙头”居于河之北端,北望河出山峦的苍茫浩荡,南接四期水岸的烟波澹澹。这里,群山叠翠如黛,古刹钟声悠远,千年文脉与自然风物相映成辉。如今,这片山水林田与古刹祠庙交织的胜境,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隽永篇章。
行走在老龙头生态治理工程三期项目的施工现场,水利工程的巧思在碧波中渐次舒展。56米长的一号跌水堰宛如巨型琴键,汛期时既能奏响泄洪的雄浑乐章,枯水季又化作层层叠瀑,与西侧的鱼鳞坝共谱水韵交响,形成天然的湿地舞台。在这里,水生植物在浅滩摇曳生姿,吸附污染物的根系编织成看不见的净化网络,将“水质好起来”的承诺沉淀为澄澈的现实。
穿行于多福路北延的绿荫下,2.6公里道路如丝带般轻拂大地。土堂路与四周道路交错纵横,302米的城建学校连接路织就便捷路网,地下管网通畅,地上绿意蓬勃。绿化带随风摇曳,汾河一坝院内改造空间化身诗意的留白。滨河东路的绿植与粼粼波光相和,一幅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老龙头的蜕变,不仅是泥土与砖石的更迭,更是文脉与生态的共鸣。漫步净因寺东侧,明代挡墙的裂缝被现代工艺悄然弥合,守护着土堂大佛的慈悲眉目与怪柏虬枝的沧桑风骨。消防通道蜿蜒如练,既是安全的屏障,亦是绿意的延伸。不远处的土堂停车场,平整空间悄然融入自然肌理,为远道而来的游人铺就一条通达古今的路径。文物不语,却因生态治理的匠心而焕发新生。这种对文脉的温柔守护,让生态治理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改造。
从一期工程的停车场到三期工程的亲水步道,老龙头区域生态治理工程的每个节点都暗藏匠心——无论是溯源至汉代的“太原都江堰”分堰鱼嘴,正以古拙造型与新筑堤岸对话;还是土堂大佛的禅意穿透千年时光,正在疏林草坡间绘出悠远意境;抑或是福喜稻田的阡陌曲线,正把农耕文明的密码写进湿地景观……“风光美起来”的愿景正在这里化作可触摸的风景。
待到7月,或许某个清晨,当晨练的老者在水榭打完太极,会看见白鹭掠过叠水堰的弧线;也许黄昏时分,研学少年在文创市集挑选“心头好”时,会突然读懂“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深意。
老龙头的焕新,恰似太原城递出的一张生态请柬。在这里,“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古老歌谣,正被赋予新的旋律;“地肥水美五谷香”的诗意,正从蓝图跃入现实。
统筹 孟 中 贾 鹏
摄影 贾 鹏 米国伟 耿婧媛
文字 平 原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