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滴灌”绿色产业 科技“赋能”金山银山

时间:2025-08-27 16:05:00

清晨6点的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薄雾还未散尽,智能温室大棚已苏醒。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花卉育种中心开远分中心基地负责人杨顺文的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滑动,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曲线实时更新着每株种苗的“健康档案”。“摩朵”月季茎秆粗0.8厘米,较上周增长0.12厘米,光照强度3200勒克斯……在红河州的田间地头,科技正以这样细腻的方式,从一朵花、一颗果开始,悄然铺展,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交响曲愈发嘹亮。




村民采收鲜花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科技串起花卉全产业链


在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花卉种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靠天吃饭”。这里是全国首个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是云南花卉产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花卉育种中心开远分中心自2023年成立以来,已测试自育月季优株104个,“摩朵”“团恬”等10个新品种进入专利申报流程。


花卉产业


为强化“云花”产业核心竞争力,园区投资建设了10万平方米的云花创新中心等智能种苗温室,并配套建成母本繁育园、品种资源库等生产设施,全面实现自动化生产,让每平方米土地“喝”多少水、“吃”多少肥都有精准答案。


在云南西露斯园艺有限公司的大棚里,传感器实时捕捉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智慧大脑”自动调节设备,让每平方米产能比传统温室提升2.5倍,产值翻了3倍多。而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平台,更将种植、冷链、销售数据打通。2024年园区25家企业创造了10.17亿元产值,既让“云花”香飘全球,又避免了盲目扩张对生态的破坏。“智能系统根据花卉生长需求精准供应,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大幅提高。”该公司生产负责人阮建财说,“现在每天采摘量在2.5万枝至3.5万枝,预计全年产量1200万枝、总产值2500万元。”


测量花卉生长情况


截至今年一季度,园区已研发花卉新品种54个,引进试种2600余个,科技让花卉产业从“大水大肥”的粗放式发展,蜕变为“精耕细作”的绿色产业。



从“山地限制”到“海拔优势”

科技让蓝莓“攀”上高山


蒙自市鸣鹫镇海拔1960米,曾因“地高水冷”被视为农业“禁区”。如今,千亩智能大棚如蓝色宝石般镶嵌在山间。在科思达集团的高山蓝莓基地里,黑色滴灌带沿着等高线铺开,每株蓝莓根部都有专属“营养监测仪”。


在基地建成的50余亩智能大棚里,物联网系统调控着光照、通风和灌溉。3月栽种的蓝莓苗预计11月投产,亩产可达2吨,年总产量1080吨。“十带一”模式让村集体跟着受益,分红比例让每亩收益预计达4万元,还能提供超1000个岗位,农户年增收约800万元。


鸣鹫镇高山蓝莓基地


同时,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实现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高品质的蓝莓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以前山上种玉米,每亩收入不足800元,现在种蓝莓,亩产值能达10万元。” 农户杨贵英说。


海关“云签发”系统让通关时长大幅缩短,128项品控标准覆盖从开花到采摘的全流程,零下1℃的冷链车全程锁鲜,让蓝莓摘下12小时后仍能保持刚采摘的饱满。2024年,蒙自市蓝莓出口量同比增长25倍,占全国出口量一半以上;今年预计出口量突破2000吨,带着“生态零污染”标签进入东南亚、欧洲市场。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开花”

科技让“两山”理念扎根沃土


过去,红河州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交界的复杂地形让农民“看天吃饭”,如今,科技的深度应用,让红河州的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跃升。红河州以“科技破题”,围绕蔬菜、水果、花卉等六大产业布局创新链,建成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1个省级“星创天地”。


新鲜蓝莓


从开远市温室里的精准光照

到蒙自市山区的智能滴灌

从育种实验室的基因测序

到冷链车间的锁鲜技术

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

而是田间地头的智能设备

农户手中的丰收果实

科技正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

通过“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具象化

成为打通两者的关键密码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李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