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生给新疆娃上课,怎么上?

时间:2025-08-21 09:31:00

新疆喀什,地处中国最西边,被称为“太阳‘下班’最晚的地方”。


这里与深圳相距5000多公里,每年冬夏,却有几十名深圳大学生远道而来,扎进喀什的各个校园,开启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工作。


六月底,临近期末,告别的时刻悄然而至。我本想记录下深圳大学生们如何给新疆娃上好“最后一课”,却发现,喀什的人和事,给他们上了很多“课”。


《先行故事汇》第130期,让我们走进喀什的课堂,看一场青春与童真的双向奔赴。



学情多样 他们要做学生的“学生”


早上八点半,深圳大学大四学生曾博闻,正抱着一箱从深圳校园采摘的荔枝,走进有着悠久历史、充满民族风情的喀什古城。他所任教的喀什市第十八小学,就坐落在古城西陲。


这是深圳援建喀什的第一所学校,与校门外古朴的民居不同,这里有宽敞明亮的智慧教室、崭新的桌椅,教学楼旁,是一片绿茵茵的足球场。


(喀什市第十八小学)


今年二月,作为广东省第五批大学生深圳援疆支教团的37名成员之一,曾博闻和同伴们抵达喀什,分别奔赴13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学前教育等学科的教学活动。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踏上这片土地,这经典的“援疆三问”,就成为了他们的必答题。


(广东省第五批大学生深圳援疆支教团)


针对不同的学情,支教大学生们面临着各自的挑战。


曾博闻所带的班级,学生人数将近60名,考试成绩最高可达95分,而最低分仅有5分。班级人数众多,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课堂秩序的管理难度直线上升。


“一节课40分钟,往往需要花费近一半时间整顿课堂纪律,才能保障课堂教学顺利推进。”结束一上午的课,曾博闻的嗓子有些沙哑。一个学期下来,他已经在三个不同的年级,承担起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


(曾博闻在上数学课)


大学生支教队伍的加入,填补了个别班级、个别学科的临时性师资短缺,不仅是对当地教师队伍的补充,更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世界的窗户,但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师徒结对 这里有老师的“老师”


走进教师办公室,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支教大学生、援疆教师、本地教师,围坐在一起,几乎每天都能看见他们相互请教、共同学习的场景。


(曾博闻所在的办公室)


坐在曾博闻左边的,是同样来自深圳,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二十余年的资深教师李翊。2018年,他响应“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从大鹏湾畔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如今,他已经开启“二次援疆”。


2019年秋季学期,喀什地区刚刚开设小学阶段英语课,李翊来到喀什市第十八小学,负责英语教学与学科建设工作。


“虽然这是我的老本行,但由于教材不同、学情不同,最开始的时候,相当于我在讲‘天书’,学生们在听‘天书’。”李翊回忆道,他从深圳带来的教案通通派不上用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设计。


而在曾博闻右边的,是年轻的喀什本地教师古丽巴哈尔,也是李翊老师的徒弟。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时光,她说:“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科学、劳动、体育,常常是一个老师带完所有课。”


尽管有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2020年大学毕业后,她还是选择回到家乡任教。


(古丽巴哈尔的英语课堂)


喀什教师队伍相对年轻,特岗教师数量多,教学教研经验相对欠缺是普遍现象。


今年五月,古丽巴哈尔参加青年教师比赛,她说:“比赛要求24小时之内准备好一堂课,当我抽到课题的那一瞬间,感到不知所措,完全没有思绪。”


(师徒结对开展教研)


“开头说This is my dream garden……”

“这里用It has……”


大到教学环节之间如何巧妙衔接,小到教具怎么摆放,李翊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


古丽巴哈尔说:“那堂公开课效果特别好,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我能感受到他们眼里闪着光。”


在教学比赛之外,通过跟班指导、师徒结对“传帮带”,深圳援疆教师将经验倾囊相授,致力于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喀什学生跟读英文单词)


“两年下来,几个徒弟的进步很大,还拿到过地区‘骨干教师’称号。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喀什年轻教师的那种闯劲。” 李翊欣慰地说。


同样,支教大学生们也从援疆教师身上汲取了不少经验。曾博闻说:“李翊老师就像一颗‘定心丸’,无论是适应当地生活还是开展教学工作,只要遇到任何困难,他总是能用幽默的方式点拨我们。”


“最后一课” 不止于告别


除了常规教学工作,支教大学生们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开设了科普实验、艺术教育等特色课程,开展送教下乡,设计“数学版狼人杀”等趣味教学游戏……


(在拉齐尼小学开展送教下乡)


131天的支教之旅接近尾声,在各个支教点,他们陆续完成了“最后一课”。


在深圳援建的深塔中学,离别的场景令人动容。讲台上,学生们哭成了泪人,纷纷让支教老师在校服上签下名字。


这是塔县目前唯一一所涵盖初中、高中的中学。塔吉克族学生们穿着深圳校服,面对这些只比自己大几岁的支教教师,心里早已把他们当作哥哥姐姐。他们一边拥抱,一边说:“毕业后一定会来深圳看你。”


(学期结束,师生拥抱告别)


学习师范专业的钟嘉慧说:“来到喀什支教,我更加具象地感受到祖国幅员辽阔,学生的学情复杂多样。‘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对我来说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喀什小学生给曾博闻写的信)


面对离开的难题,曾博闻有了坚定的回答:“在这里,有像李翊、古丽巴哈尔这样的教师,如同沙漠里的白杨一般,努力向下扎根。而我们像流动的水,涌向迫切需要的地方,拧成一股绳,共同托起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记者手记】

在喀什拍摄期间,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学生们团团围住。他们热情、明媚,眼睛里盛满了期待,希望能和支教老师留下更多共同的回忆。


我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的教育深耕相比,大学生援疆支教团更宝贵的特质,是以年轻的视角、创新的方式、贴近的话语,完成了跨越民族、地域、甚至代际的交流。他们以自己的青春抱负,为深圳教育援疆事业留下了灵动的一笔。


记者 / 邱琦深 温国赞 陈柏权

编辑 / 温维

审校 / 岳丽红 靳阳懿